在光復後台灣地區的發展經驗中,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農復會在遷台初期,就協助政府推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於農業生產力的提昇,也帶來了穩定的農村社會秩序,奠定了台灣農村復興的基礎。1950及1960年代農業與農村的復興,則又促進了1960年代中期以後工業化的進展。在光復後「台灣經驗」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村興聯合委員會所推動的各項工作,發揮了重大的影響,貢獻良多。本書係對當年參與農復會工作的人員,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實錄。全書內容對於土地改革、農會改組、農業技術創新等史實,均有詳實的記錄,是研究當代農業發展史之重要參考資料。(訪問‧紀錄/黃俊傑)
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口述歷史叢書
《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紀錄》收高玉樹、王章清、劉永楙、張維一、張祖璿、李如南、辛晚教、黃南淵、林將財、張隆盛、林子瑜、莊南田、沈祖海、章民強等十四位都市計畫前輩、政府部門、學術界、民間企業人士的訪問稿。除各人的生涯敘述有助於了解時代背景外,都市計畫部分,從民國四、五十年代談起,乃至目前現況。涵蓋內容包括歐美日都市計畫理念的引進、聯合國顧問團的協助、新市鎮的本土實踐,都市計畫法的修訂,區域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建築發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公共設施保留地等實務的推動,政策的建言與檢討,可為台灣都市計畫史提供珍貴史料。
下載相關資料
請參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下列網址:https://reurl.cc/W41g4e
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口述歷史叢書
板橋林家為台灣第一大家族,並以其鉅富,而使「台灣林」名聞中外。林衡道先生(1915- ),即板橋林家族人,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經濟系。光復後先後擔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委員及省文獻會委員,並在文獻會主委任內退休。先生學識閎博,鑽研台灣古蹟及文獻數十年如一日,曾任教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今日台灣史研究風氣之盛,先生實具開創之功。(訪問/陳三井‧許雪姬,紀錄/楊明哲)
下載相關資料
請參閱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下列網址:https://reurl.cc/yygDXE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0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專刊
本書敘述十七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期間,平埔族群的土地權利來源及其變遷過程。作者以台中盆地東北方一個主要平埔族群──岸裡社人──為個案,說明土著部落如何接受招撫歸化,並演變成為漢人式的田園業主。岸裡社人以勇猛善戰著稱,平時過著游耕漁獵採食的維生生活。大約從十八世紀初葉 開始,他們一方面接受清朝的徵召,輔助官軍平定數起反亂案件,成為官方「以番制番」以及「以番制漢」政策的協力者;另一方面岸裡社人著手開闢官方賞賜的大批草埔,變成中部地區規模最為龐大的土著業主。 作者運用岸裡社人殘留的契約文書和各種公私機構典藏的檔案,分析岸裡社人如何在漢人通事的主導下,利用契約形式,與漢墾佃共同開墾他們的土地 資源,並進行初步的田園產權分配。作者從岸裡社人與漢墾佃的生產交換關係,說明土著業主的地權如何分割成業主權和佃主權。其次,作者從田園租業的頻繁典賣現象,分析土著業主如何溶入漢人商品貨幣經濟體制,乃至因長期典賣田園經營權利而導致地權空洞化的現象。本書的另一重點,則是從政治層面,分析岸裡社人如何被納入地方官僚和保甲體制,從而瓦解部落傳統權威結構。這些政治控制與社會經濟因素,嚴重腐蝕岸裡社人的部落社會與農作生活,造成普遍貧困化的現象,最後則逼使他們進行大規模的遷徙活動。
下載相關資料
請參考中央研究所近史所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KzgDv
龍井林家的歷史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專刊
本書利用林家珍藏的老字據、帳簿,及田野調查得來的資料來研究林姓家族來台迄今二百多年的歷史。主要的著眼點有二:一,林家如何經由僱工而上升為鄉間豪族,又如何整合其他力量來穩定社會;其次,在這其間林家如何經由傑出人物的領導來因應多次的歷史變革。 全書除前言、結論、附錄外,共分六章,約十八萬字。
下載相關資料
請參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下列網址:https://reurl.cc/9zX6yj
台灣省政府地政處資料庫數位檔案
國史館數位典藏資料庫
檔案內容涵蓋法規、地政報告、會議與紀錄、人事、日產接收與處理、土地改革、農地重劃、國有林地解除與利用、非都市土地使用、地籍整理、農地廢耕復耕及其他等。
查詢相關數位檔案
請參閱國史館數位檔案資料庫網站: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中部地區民間契約文書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自2006年開始計畫性地以中彰投地區具保存及研究價值的契約文書為主要收藏,致力研究、教學與推廣活動,同時也收集其他地區的契約文書,作為比較研究。並致力與中部民間收藏家、學術研究機構,建立合作網絡。
本計畫的成果屢次獲得各界肯定,有更多的收藏家願意將寶貴的古文書史料提供出來做研究,讓許多不易探知的史料逐一被發掘。有鑑於本所人力專業領域與計畫中技術領域不同,因此計畫之初便與本校圖書館合作,將數位化成果建置在圖書館的校園典藏知識庫裡,擁有圖書館典藏流通組、創意加值組專人協助管理維護,對於成果的保存與維護上更具信心。
透過中部地區民間各家蒐藏家的熱心慷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在技術經驗的無私協助,國科會在經費上與專業教育訓練上的支持,使我們「臺灣中部地區古文書典藏與歷史研究」的理念更能逐步落實。